基督徒生命的目標是什麼?羅馬書八章29節這樣說:「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,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,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做長子」。這就是「成聖」,而成聖有好幾個階段。
首先是救恩-透過耶穌的贖罪祭,我們從罪中得到拯救。我們的罪得赦免,使我們與上帝得以建立關係。
之後,上帝給我們機會服事。我們受造就是為了在耶穌的名下做善工 (弗二10)。
接下來是不足帶來的沮喪。這是旅程必要的一部分,而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。雖然這個階段很困難,卻也很美好,因為會使我們完全倚靠耶穌,這是屬靈生活中最好的一部分。這個階段使我們更接近最終目標:活出基督的形象。
可惜的是,許多基督徒並沒有達到完全倚靠主的階段。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要向著標竿直跑,在基督裡成熟 (腓三14)。 學會向自己死是很痛苦的,但矛盾的是,這是得著生命的唯一方式。
有些人認為上帝是宇宙中的某種力量,或是腦中浮現一個和藹的爺爺,會原諒你的「小」罪。但這些特質都無法完整反映耶和華的形像。真實的上帝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。
如同天父在祂話語中描述的自己,祂很明顯有人的特質。在聖經中,祂有不同名字(耶和華、上帝、主),在英文中也是用男性第三人稱的He, Him而非It來代稱。祂擁有不同人格屬性-理性的智慧、感受的情緒,以及做決定的意志。
同時,經文也反映了上帝的永恆不變,也就是祂的本性和本質永遠不變-祂永遠是聖靈,祂的愛也不會改變。信徒能夠相信上帝的準則和律例永遠真實,上帝也必照祂所應許的行。當上帝在不同情況回應時,這些回應 (喜悅、怒氣、恩慈) 都是祂本質的一部份,而不是新的特質。
上帝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,祂永不改變 (詩一零二27)。祂不是被創造的,而是永遠存在。人難以理解上帝,但若上帝能夠完全被人類理解,也就不配得崇拜了。
我們可能認為我們對主的信仰和態度,反映在我們所宣告相信的真理。但是,當我們的禱告沒有回應、情況沒有改變時,我們等待的方式就反映了我們的真實信仰。
約伯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,他失去了孩子、健康和財產,但約伯仍然在苦難中忠於主,即便他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為何受苦。在苦難中,約伯呼求上帝:「唯願我得著所求的,願神賜我所切望的!」(伯六8)。他每一天都充滿無盡的痛苦,但他的安慰和喜樂來自於「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」(伯六10)。
我們周圍的世界往往認為上帝不公平、冷漠或惡毒,但我們絕不應該這樣看上帝。當主在我們逆境或困境的時候保持沉默,我們應該更多尋求祂的話語,了解上帝的道和本質。即便我們的感覺難以承受、信心開始動搖,我們也可以堅定倚靠聖經真理站立。
許多人想像教會是一棟建築,但這並不是聖經裡對教會的定義。教會並不只是一個聚會、講道、敬拜的場所,而是由所有在基督裡得救的人組成。基督是教會之首,而信徒被稱為祂的肢體。
在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,耶穌說:「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,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她。」祂指的教會是基督的全身,也就是由全世界、所有世代信徒組成的肢體。教會從五旬節聖靈降臨充滿門徒後成立,並且將持續到基督的信徒被提到天上與基督相遇為止 (帖前四16-17)。
在那之前,我們身為基督肢體的工作就是跟隨教會元首耶穌。我們不是元首,耶穌才是。主耶穌建造祂的教會,但祂差遣我們使萬民作祂的門徒,為他們施洗,並教訓他們遵守上帝的道 (太廿八19-20)。我們不必自己計畫,只要單純跟隨祂。